“人的一生,心脏跳动次数是有限的,跳得越快的人就越早衰竭”,坊间这样的传言虽有些耸人听闻,但心率过快的确是很危险的。
最近,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的心脏病学子刊发表了一项研究称,针对社区人群的观察结果显示,每分钟心率增快5次,心衰风险就增加13%,死亡风险增加13%,最适宜的心率是60次/分。
《生命时报》邀请权威专家,解读心率快带来的健康隐患。
受访专家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尔冬
台湾卫生研究院名誉研究员、中国医药大学教授 温启邦
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 李学奇
心跳稍慢更长寿
台湾卫生研究院名誉研究员、中国医药大学教授温启邦,研究了近200万份体检资料发现:
健康人平躺5分钟后,
心跳应在60次/分钟左右。
除去吸烟、高血压、高胆固醇、糖尿病等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:
超过70次/分钟属于偏快,心跳每多1次,平均寿命就可能减少4个月;
心跳70~89次/分钟的人,平均减寿3年6个月;
90~99次/分钟,减寿8年;
超过100次/分钟,可能会缩短13年寿命。
这次研究首度证实,心率快是造成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。
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李学奇提醒,长期心率过慢也不好,会导致心脏“泵”血不足,引发人体缺氧、缺血,严重者可能猝死,甚至死于睡梦中。因此,如果心跳小于50次/分钟,就要去医院做详细检查。
心跳越快,血管越危险
关于心率与死亡率,尤其是心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,过去有过不少研究。
例如2014年公布的、以随访严谨和数据完整著称的弗拉明翰研究,得出了“心率每增加11次/分,总死亡风险增加15%”的结论。
可以肯定地说,心率越快、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越高。
由于心脏的每次跳动,都会带来一次血流脉冲和血管的被动弹力舒缩,对全身的动脉都是一种冲击。
在各种力的作用下,心跳次数越多,对动脉的损伤就越大,也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。
另外,心率是人体神经、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共同结果,心率增快可能是交感神经系统亢进、儿茶酚胺激素分泌过多等各种病理过程的表现。
这些因素是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心衰等疾病形成中的重要机制。
降低心率是最重要的治疗目标,研究已证实,使用药物将心衰病人的心率降低10次/分,3年内的死亡风险可下降11%。
特定人群如冠心病、心力衰竭患者,应尽量将心率控制在60次/分。广大健康人群,只要心率处于60~100次/分的正常范围,就没问题。
心率快,简单一招能延寿
基因、生活作息、饮食习惯、身体是否经常处于急性或慢性发炎状态,都可能影响心率。
不过,只要心率还没快到疾病的程度,就不需要恐慌和治疗,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改善。
答案就是↓↓
运动
温启邦研究发现,心跳80~89次/分钟的人中,经常运动的比不运动的平均多活5年。
他建议,每天健走15分钟,速度以每秒两步为宜,并注意以下几点:
先热身再出发
例如拉拉筋、扭扭腰,让肌肉充分放松。也可以先慢走5分钟,让血液充分流经腿部,达到暖身的效果,再逐渐加快步行速度。健走结束前也要留5分钟时间,慢慢减缓速度,不要马上停下来。
手肘弯曲90°
走路时,腹部微微内收,脖子、脊椎应在一条直线上,眼睛最好直视前方,避免向下看。
肩膀和手臂放松,肘部弯曲85°~90°,手掌呈握杯状。
手臂自然地前后摆动,但高度不应超过肩部。不要刻意拉大或缩小步幅,以轻松、不吃力的距离为宜。
避免背重物
负重会增加关节压力,健走时最多携带一瓶水、一条毛巾及一顶防晒帽,可以背个双肩包,肩膀受力均匀,不易导致骨骼倾斜。
运动量循序渐进
最开始可以每天走15分钟,每周至少运动5天。从第二周起,可增加为20分钟,渐渐增加到每天30分钟以上。